跳转至

解析几何

直线 & 方程

方程

直线方程在解析几何中有不同的形式,以下是直线方程的几种常见形式,并给出相应的例子:

  1. 点斜式\(y - y_1 = k(x - x_1)\)

    其中 \(k\) 是直线的斜率,\((x_1, y_1)\) 是直线上的一个已知点。

    后面减的是点坐标就对了。

e.g.

如果直线经过点 \((2, 3)\) 且斜率为 \(4\) ,则方程为:\(y - 3 = 4(x - 2)\)

  1. 斜截式\(y = kx + b\)

    其中 \(k\) 是斜率,\(b\) 是直线与 \(y\) 轴的交点(\(y\) 轴截距)。

    这个不用多说吧,从小学到大。

e.g.

如果直线的斜率为 \(-3\) 且在 \(y\) 轴上的截距为 \(5\) ,则方程为:\(y = -3x + 5\)

  1. 横截式\(x = my + t\)

    其中 \(m\) 是倒斜率 \((m = \dfrac{1}{k} \ or \ m = 0)\)\(t\) 为直线与 \(x\) 轴的交点 (\(x\) 轴截距)。

    把上面那个全都给倒过来,\(x\)\(y\) 互换,斜率去倒,截距也取 \(x\) 轴上的。

  2. 两点式\(\dfrac{y - y_1}{y_2 - y_1} = \dfrac{x - x_1}{x_2 - x_1}\)

    适用于已知直线上的两个点 \((x_1, y_1)\)\((x_2, y_2)\)

    有个点永远都是被减的 qwq。

e.g.

如果直线经过点 \((1, 2)\)\((3, 4)\),则方程为: \(\dfrac{y - 2}{4 - 2} = \dfrac{x - 1}{3 - 1}\)
简化后得到: \(y - 2 = 2(x - 1)\)

  1. 截距式\(\dfrac{x}{a} + \dfrac{y}{b} = 1\)

    其中 \(a\)\(x\) 轴截距,\(b\)\(y\) 轴截距。如果截距为 \(0\) ,则形式变为: \(\dfrac{x}{|a|} - \dfrac{y}{|b|} = 1\)

    这个好记,\(x\)\(x\) 轴截距,\(y\)\(y\) 轴截距,加起来都是 \(1\)

e.g.

如果直线在 \(x\) 轴上的截距为 \(4\),在 \(y\) 轴上的截距为 \(6\),则方程为: \(\dfrac{x}{4} + \dfrac{y}{6} = 1\)

  1. 一般式\(Ax + By + C = 0\)

    其中 \(A\)\(B\)\(C\) 是常数,且 \(A\)\(B\) 不同时为 \(0\)

    就把斜截式移个项就对了。

  2. 参数式:\(x = x_0 + at ; y = y_0 + bt\)

    其中 \((x_0, y_0)\) 是直线上的一个点,\(a\)\(b\) 是与直线方向相关的参数,\(t\) 是参数。

e.g.

如果直线经过点 \((1, 1)\),且方向向量为 \((2, 3)\),则参数式为: \(x = 1 + 2t 、 y = 1 + 3t\)

  1. 极坐标式:\(\rho = \dfrac{d}{\sin(\theta - \alpha)}\)

    其中 \(\rho\) 是极径,\(d\) 是直线到原点的距离,\(\alpha\) 是直线的极角。

e.g.

如果直线到原点的距离为 \(4\),极角为 \(30^\circ\),则极坐标式为: \(\rho = \dfrac{4}{\sin(\theta - 30^\circ)}\)

给我记!!QAQ

距离公式

  1. 两点间距离公式:

    \(A(x_1, x_2)\)\(B(x_2, y_2)\),则 \(|AB| = \sqrt{(x_1 - x_2)^2 + (y_1 - y_2)^2}\)

    这个没啥说头吧,勾股直接推。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看到 \(A^2 + B^2\) 的结构注意往这想。

  2.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

    设点 \(P(x_0, y_0)\),直线 \(l:Ax + By + C = 0\),则点 \(P\) 到直线 \(l\) 的距离为

    \[ d = \dfrac{|Ax_0 + By_0 + C|}{\sqrt{A^2 + B^2}} \]

    也没啥说头,你得记 qwq。这种题目一般条件明示点到直线。

推导过程

设点 \(A(x_0, y_0)\),直线 \(l: Ax + By + C = 0\),则可得直线斜率

\[ k = - \dfrac{A}{B} \]

那么可得 \(l\) 的垂线 \(l'\) 的斜率为

\[ k' = - \dfrac{1}{k} = \dfrac{B}{A} \]

又因为 \(l'\) 过点 \(A\),代入点斜式

\[ \dfrac{x - x_0}{y - y_0} = k' = \dfrac{B}{A} \]

整理得 \(l'\) 的一般式为 \(Bx - Ay + Ay_0 - Bx_0 = 0\)

\(l\) 的点斜式 \(y = \dfrac{-(Ax + C)}{B}\) 代入 \(l'\) 的一般式,得

\[ Bx + \dfrac{A^2x + AC}{B} + Ay_0 - Bx_0 = 0 \]

即可解得 \(l\)\(l'\) 交点坐标为 \((\dfrac{B^2x_0 - ABy_0 - AC}{A^2 + B^2}, \dfrac{A^2y_0 -ABx_0 - BC}{A^2 + B^2})\)

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计算得交点与 \(A\) 的距离为

\[ \\ d = \sqrt{(\dfrac{B^2x_0 - ABy_0 - AC}{A^2 + B^2} - x_0)^2 + (\dfrac{A^2y_0 -ABx_0 - BC}{A^2 + B^2} - y_0)^2} \\ = \sqrt{\dfrac{A^2(Ax_0 + By_0 + C)^2}{(A^2 + B^2)^2} + \dfrac{B^2(Ax_0 + By_0 + C)^2}{(A^2 + B^2)^2}} \\ = \sqrt{\dfrac{(A^2 + B^2)(Ax_0 + By_0 + C)^2}{(A^2 + B^2)^2}} \\ = \dfrac{|Ax_0 + By_0 + C|}{\sqrt{A^2 + B^2}} \]
  1. 平行线间距离公式

    \(l_1: Ax + By + C_1 = 0\)\(l_2: Ax + By + C_2 = 0\)\(C_1 \neq C_2\)

    \(l_1 \parallel l_2\),且相距距离为

    \[ d = \dfrac{|C_1 - C_2|}{\sqrt{A^2 + B^2}} \]

    如果 \(l_1\)\(l_2\)\(A\)\(B\) 并不相等但互成比例,则变下形把 \(A\)\(B\) 化成一样的就行了。

  2. 弦长公式

    \((x_1, y_1)\)\(B(x_2, y_2)\),若 \(A\)\(B\) 在直线 \(y = kx + b\) 上,则

    \[ |AB| = \sqrt{1 + k^2}·|x_1 - x_2| \]

    \(A\)\(B\) 在直线 \(x = my + t\) 上,则

    \[ |AB| = \sqrt{1 + m^2}·|y_1 - y_2| \]

对称问题

  1. 点关于直线对称

    如图 3-1,若要求点 \(A\) 关于直线 \(l_0\) 对称的 \(A'\),可设点 \(A'\)\((a, b)\),用 \(AA' \perp l_0\)\(AA'\) 的中点在 \(l_0\) 上来联立求解 \(a\)\(b\)

    图 3-1

    需要注意的是,若 \(l_0\) 的斜率为 \(\pm 1\) 时,可直接由 \(l_0\) 方程把 \(x\)\(y\) 表示出来,再分别带入 \(A\) 的横纵坐标即可求得 \(A'\)

    e.g.

    \(A (1, 2)\)\(l_0: x + y - 2 = 0\),则由方程反解 \(x\)\(y\)

    \[ x + y - 2 = 0 \Rightarrow \left \{ \begin{aligned} x = 2 - y \\ y = 2 - x \end{aligned} \right. \]

    再将 \(A (1, 2)\) 带入上述两式可得

    \[ \left \{ \begin{aligned} x = 2 - 2 = 0 \\ y = 2 - 1 = 1 \end{aligned} \right. \]

    因此 \(A\) 关于 \(l_0\) 的对称点坐标 \(A'\)\((0, 1)\)

    证明过程

    图 3-2

    如图 3-2,由于直线 \(l_0\) 的斜率为 \(\pm 1\),不难得出四边形 \(ABA'C\) 为正方形。

    不难看出,当我们将点 \(A\) 的横坐标代入 \(l_0\) 的解析式时,实质上解出的是点 \(B\) 的纵坐标。

    而由于 \(A'\)\(B\) 的纵坐标相同,我们就得到了 \(A'\) 的纵坐标。

    同理,将 \(A\) 的纵坐标代入 \(l_0\) 的解析式时实质上得到的是 \(C\) 的横坐标,与 \(A'\) 的横坐标相同。

  2. 圆关于直线对称

    关于直线对称的两圆,其圆心也关于直线对称,且两圆半径相等。

  3. 直线与直线对称

    如图 3-3,求直线 \(g\) 关于 \(f\) 对称的直线 \(g'\),通过直线 \(g'\)\(f\)\(g\) 的交点以及在 \(f\) 上取一点 \(A\)\(A\) 到两直线距离相等这两个条件联立求解 \(g'\)图 3-3

    特殊情况就是对称轴(即上面的 \(f\))与 \(y\) 轴平行或垂直,相信大家都会就不多讲了。

一些小 tricks(不定期更新)

设两条直线分别为 \(l_1: A_1x + B_1y + C_1 = 0\)\(l_2 = A_2x + B_2y + C_2 = 0\), 若 \(l_1 \perp l_2\),则有

\[ A_1A_2 + B_1B_2 = 0 \]
证明

首先,我们把上面两条直线写成我们熟知的斜截式:

\[ l_1: y = \dfrac{-A_1}{B_1}x + \dfrac{-C_1}{B_1} \\ \]
\[ l_2: y = \dfrac{-A_2}{B_2}x + \dfrac{-C_2}{B_2} \\ \]

此时,设 \(k_1 = \dfrac{-A_1}{B_1}\)\(k_2 = \dfrac{-A_2}{B_2}\), 那么显然有 \(k_1k_2 = -1\)

再将其换为原始形式,即

\[ \dfrac{-A_1}{B_1} · \dfrac{-A_2}{B_2} = -1 \]

移项变形即得

\[ A_1A_2 + B_1B_2 = 0 \]

评论